[摘要]本文基于Z市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管理的视角将Z市精神文明建设模式分解为时代精神、发展路径、产业转型、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创新、生态文明、志愿服务和增进民生福祉九个方面,梳理总结出Z市文明城市全要素发展CIVILIZED的模式。然后,基于理性人、经济理性、政治理性和社会理性理论分析,得出Z市模式是政治理性引领、全面理性发展的综合体现,具有理论和经验的推广可能性的结论。最后,以Z市故事,展现了中国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的基层社会组织治理创新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文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全要素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涉及社会生活领域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管理等方面对它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把握和审视。从第一个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到唯一“五连冠”的县级全国文明城市,20多年来,Z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历久弥新、领跑全国。Z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及经验散落在国家权威媒体、地方媒体、网络媒体的报道,政府工作报告及学术机构的研究成果中,需系统梳理和总结,以便为其他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一、Z市精神文明建设全要素发展的实践
基于系统论的思想,本研究把Z市精神文明建设提炼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统一、全局文明和局部文明相统一、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相统一、法治与德育相统一等为特点的CIVILIZED全要素发展模式。具体而言,CIVILIZED全要素发展模式就是文化建设(Cultural Construction)、协调发展(Integration)、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创新驱动(Innovation Driven)、民生福祉(Livelihood)、产业转型(Industry Transformation)、时代精神(Zeitgeist)、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和发展路径(Development Path)构成一个彼此协调、相互配合、统一高效的有机整体。
1.时代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
时代精神反映一个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基本趋势,具有时代的、历史的特点,它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推陈出新。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与时俱进,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与时代相符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实现民生福祉、城市功能、文化内涵和文明风尚的同步提升,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反映,表现于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政治文明中,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并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Z市精神文明建设经历了“全面领会,统一认识(1980年代)”“全民动员,行政推动(1990年代初期至1995年)”“全力推进,城乡一体(1996年至2005年)”“全域文明,常态长效(2005年至今)”这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时代在变,Z市紧紧把握党中央与时代要求的精神不变。Z市顺应时代精神,不断适应新形势、落实新要求,形成了富于时代特征的精神文明建设特色。新时代,Z市坚持“一把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提升的新阶段。
2.发展路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南和路径导航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Z市市委、政府结合Z市发展实际,秉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明确了精神文明创建的Z市路径——始终以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统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事业,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具体而言,就是“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常协调”“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在这一发展路径的引领下,Z市做到了“四变四不变”,即领导班子在变,但“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理念始终不变;社会环境在变,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工作目标始终不变;发展阶段在变,但创建为民惠民的工作导向始终不变;创建内容方式在变,但常抓常新、常态长效的工作要求始终不变。
Z市坚持把培育核心价值观与弘扬Z市精神紧密结合,践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抓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根本,以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基础,坚持全程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丰富文明城市创建的内涵;有效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融入到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全方位,融入到广大市民工作生活学习的全过程,形成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格局。在Z市,文明城市长效管理不断推进,文明成为了全体市民的内生性要求,形成了文明社区建设城乡一体、诚信建设整体推进、文明行业建设全覆盖的三位一体特色,打造出独具特色Z市城市精神特质。
3.产业转型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实践表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基础,只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拥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才能给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充实的物质前提和发展基础。Z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探索经济结构转型,努力在农业与工业、内部与外部之间寻找平衡发展的道路,通过从“农转工”到“内转外”的两次飞跃,以及从“一拥而上”的粗放发展到聚焦产业链、整合创新链的内涵发展,Z市逐渐形成以“三大两强”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截至2017年底,Z市自主培育和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6家,拥有入库税收超10亿元企业4家,超5000万元企业92家,19家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近3000亿元。Z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领域都做得很好,本钱在哪里?虽然答案各有不同,但比较一致的是,雄厚的经济基础是Z市做好各方面工作的“本钱”所在。
4.文化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发展文化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党中央在不同时期都有相应的论述。例如,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表明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包含在文化建设这个大概念中。
Z市在不同的时期,准确把握精神文明与文化关系的内涵和要求,积极推进文化建设。与此同时,敏锐把握了“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从表述上转变为“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涵,明确了Z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战略思路、战略定位,即在文化建设中多措并举求突破,创新驱动促发展,在打造“人文港城”建设美好生活的理想下,推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进入新时代,Z市全面探索实施“一中心、双总分、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构建“书香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创建系统化分众化引导机制;积极推广“志愿文化”,形成全民“生活新态度”,发挥好人文化的示范作用;多途建构文化品牌,积极拓展文化发展空间,推进非遗传承融入现代生活,积极发挥流域文化的交融发展和关联带动作用。Z市文化建设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升、推动Z市综合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引领性的作用,其突出特色体现在,一是“落实到人的文化”“面向社会的文化”“链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等三个层面,二是以“创新”“融合”“以人为本”等核心理念来打造“人文港城”,三是尽可能均等且精准地匹配文化资源到每一个民众。[1]
5.协调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协调发展实质就是强化协调发展理念、促进创建均衡,这是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统筹协调好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Z市认识到协调发展是促使精神文明建设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动态过程,紧扣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将补短板、优结构作为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
精神文明创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Z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总揽全局、整体推进。把城乡一体化作为主攻方向,力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文明创建各个领域之间同步协调、均衡发展,人居环境城乡一体整治、文明创建城乡一体开展、社区服务城乡一体推进,让城乡居民共享共惠城市发展带来的物质红利、精神红利和生态红利。坚持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一起抓,实现物与人的有机统一。网下与网上协调发展,净化网络空间,将现实社会中的创建触角、工作平台延伸至网络空间,将线下开展的创建活动搬到线上推动,实现网络领域与现实生活领域文明风尚建设的良性互动。
6.创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Z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推进全民修身行动为总抓手;注重在文明创建中充分调动各单位、各部门和广大市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投资环境创新;努力消除阻碍发展的消极因素;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例如,Z市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政府统筹协调相关民生项目优先列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
Z市文明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Z市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创新。基于文明创建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工作技术手段的变化,Z市把全民修身、志愿服务、诚信建设、公共文明、立体传播、典型示范等精神文明建设六大重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建设,逐步完善基层基本公共服务阵地,继续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创新性实践。可以预见,基于创新,Z市文明创建工作将向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发展。
7.生态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元素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内在要求,是精神文明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进行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利用精神文明成果建设生态文明,必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并体现了积极承担生态责任的态度。
Z市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开展了以宜居、美丽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Z市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宜居环境,加强生态再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强化生态理念宣传教育,培育生态环境特色品牌,建设全民参与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以及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考核体系。生态建设让百姓在惠民利民的步伐中提升价值观念,在改善民生的发展中拥有获得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精神文明追求融汇相通。目前,Z市城乡一体的绿色生态格局已经形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
8.志愿服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器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活力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呈现。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将其作为传递爱心、传播文明的生动实践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助推器,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Z市将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主义文明实践的主要抓手,有效动员各界建设了一支无私奉献、堪当重任的志愿服务队伍,积极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朝着制度化、常态化方向迈进。2010年,Z市成立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实施志愿服务“文化弘扬、阵地拓展、项目伙伴、团队培育、工作保障”等五大计划。紧接着,率先实施志愿服务伙伴计划、志愿者礼遇办法等举措,创新设立志愿者学院、编印志愿服务培训教材,推动志愿服务的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在Z市,形成一批管理有序、精益求精的志愿服务组织,凝聚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践的工作力量,将志愿者精神这一社会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城市各个角落。2017年以来,平均每天有44个活动通过相关网络发布并实施。“志愿服务,生活新态度”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志愿者文化成为Z市文化特征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9.增进民生福祉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增进民生福祉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核心内容,是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同时,需要更加强调精神文明,强调更加注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均衡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Z市始终辩证、科学地把握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精神文明建设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而增进民生福祉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追求目标。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统一领导,着力构建精神大厦,始终把文明创建与民生实事、育民惠民捆在一起,把群众的评判、认可和满意度,化作文明创建的真境界,实现城乡均等化覆盖,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同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文艺村村演、广场文艺周周唱、社区文化天天有,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尊严感等软需求日益得到满足。
二、Z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理性理论基础及分析
1.理性理论
人性假设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石,只有通过对特定社会行为主体人性内涵的把握,才能对特定主体行为作出合理解释。[2]理性和理性人假设是分析和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有效工具。理论上,理性是指人类合乎秩序、合乎规则或目的性的行为。柏拉图、黑格尔将理性视为创造性。阿奎那、洛克和康德将理性视为对规则的发现和应用。霍布斯、边沁和功利主义则将理性视为功利的计算。在类型上,康德将理性区分为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斯密将其区分为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韦伯区将其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霍克海默将其区分为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保罗·迪森从功能的角度将理性区分为技术理性、经济理性、社会理性、法律理性、政治理性和生态理性。[3]从实质理性角度,他认为不仅仅是遵循现成的规则,更重要的是创造秩序和规则;在这个意义上,理性的本质是创造性或制造秩序。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将理性理解为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所认同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规则。这样,理性就具有历史性、有限性和演化性。
2.理性人理论
理性人是对人类行为进行理性分析的理论假设。理性人是指人们在自己知识的限度内通过有效配置资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现实中,人们往往把经济理性与理性人等同起来,事实上,人的理性行为不一定都是自私自利的,用自利来界定理性,无异于把自利行为说成是理性,而其他行为是非理性的。[4]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利益需求的多样性,进而决定了基于利益需求的理性多元性。实际上,理性具有层次差异性和主体间性,并且随着主体间关系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理性类型。因而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适用不同的理性人假定。譬如,在经济关系中,经济理性处于主导地位,适用经济理性人;在亲缘关系和家庭中,社会理性居于主导地位,适用社会理性人;在政治场景中,政治理性居于主导地位,适用政治理性人。总之,不同理性适用于不同的交往关系。
3.经济理性、政治理性与社会理性
理性人是经济理性、社会理性和政治理性的有机结合。理性是有限的,既要克服理性的自负,又要防止理性的无知。理性是历史的,又是演进的。经济理性原则是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政治理性原则是追求社会认同最大化;社会理性追求情感和支持的最大化。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补充,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于构成社会个体行为的不同侧面。经济理性过分发展,就会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成为唯利是图、漠视情感、精神价值的人;社会理性过分发展,就会忽视经济利益、经济效率、经济价值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动力。政治理性过分膨胀,可能使行动从属于价值、理想、信念等,也会导致经济非理性和社会非理性。政治理性适当,有利于社会认同最大化,减少社会交易的成本,提供理性化进程的动力,有助于促进社会理性和经济理性的提升。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适当,有利于摒弃巫术、迷信和情感,有利于产生相应合理性的法律、社会行政管理体制以及合理性的社会劳动组织形式,促进社会文明的快速进步,促进公共利益,推动政治理性发展。政治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发挥和演进,共同推进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4. Z市是政治理性引领,全面理性发展的综合体现
Z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以政治理性引领,以经济理性、社会理性为驱动力,全面理性发展的综合体现。政治理性引领首先体现在Z市党委政府在理论上坚持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宗旨、为民谋利”;并体现在“吃透精神、抢抓机遇”“统一思想、坚定方向”“凝心聚力、争先创优”等实践经验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宗旨、为民谋利”决定了Z市党委政府在处理公共利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中的平衡合理性,保证了这三元利益关系的和谐性。“统一思想、坚定方向”“吃透精神、抢抓机遇”“凝心聚力、争先创优”,在最大程度上统一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价值取向和信任支持,保证了方向,汇聚了力量。这些理论认知获得了中央及省市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并受到了党员干部广泛的支持和拥护。这为Z市的政治引领行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政治理性引领在行为实践层面主要体现为Z市党委政府认真学习、切实领会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愚昧落后也不是社会主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发展是硬道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坚决贯彻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提出并践行“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把手负总责、创优争先”“以实绩论英雄、凭德才坐位置”“Z市精神”“常创常新、常态长效”“惠民利民”的具体作法和行为。“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把手负总责、创优争先”体现了Z市党委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敢为担当、真抓实干的务实风格和领导气质,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Z市精神”内含有社会理性、经济理性和政治理性,团结拼搏需要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一致,体现的是社会理性。负重奋进、自加压力具有利他性、公益性,体现的是政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政治理性。敢于争先是基于经济争先的全面争先,体现为经济理性为主的理性。“常创常新、常态长效”和“惠民利民”主要体现的是政治理性引领下的社会理性,由此创造健康、和谐、文明德社会关系。
三、 “Z市故事”展现了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的魅力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Z市逐步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齐抓共管、共治共享的工作模式,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文明创建和社会治理,促进了价值认同、精神共鸣和社会和谐。Z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已经内化为社会治理有序、惠民的动力,助力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发展共享的良性互动。
基层治则天下安,体现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在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Z市切实把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着力点,创新社会管理为精神文明建设助力。Z市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探索社区协商,创新推出“村民议事会”制度。Z市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深化村民自治,全力推进治理方式转型,真正做到“群众的利益让群众作主,群众的问题让群众解决”。在部分地区探索建立了“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居)议事会民主协商—村(居)民(代表)大会民主决议—村(居)委会组织实施—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监督”的基层群众自治新机制。
二是开创农村社区治理“三治融合”新模式。自2016年被确认为村民自治国家级试点以来,Z市着力构建完善“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社区协商、社区法治、社区服务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三治融合”农村社区治理新模式,基本形成了村民自治、社会法治、乡村德治的良好格局。Z市依托覆盖率超80%的村民自治民主协商平台,有效解决了群众关心的纠纷调解类、环境整治类、基础设施类、社区治理类、社区活动类五大类共1000余件具体问题;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城乡社区治理“一核多元”格局基本形成;《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规范的约束作用切实发挥;“全科社工”“智慧社区”“协商共治”“跨界合作”和“城乡社区服务社会化全覆盖”等五项改革试点加速推进。2018年,Z市“社区协商——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新探索”项目获得“中国法治政府奖”,成为全国获奖的唯一县级城市。
三是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譬如部分地区建立乡贤理事会、组织居民商议楼道公约,或榜样带头、或群策群力,更好地促进了社区治理创新。又如在城乡社区服务社会化全覆盖工程中,以创建文明村(社区)为载体,弘扬新时代文明实践风尚,在各村(社区)广泛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践点,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弘扬文明乡风。
Z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行业规范,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把精神文明创建作为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有效调节社会治理中的各种社会关系。Z市率先把社会治理纳入文明创建测评,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推动下,Z市的精神文明创建成功打造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的城市环境以及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并为市民群众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致谢:课题组感谢张家港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感谢张家港市委宣传部杨芳部长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张家港市文明办何俊主任和张家港市社科联俞鞠敏主席的协调和支持帮助;感谢张家港市宣传部、文明办、社科联所有协助调研的同志;感谢沙钢、浓联、塘桥镇、海关、锦丰镇、文化中心等工作人员对课题组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特大项目.“改革开放四十年百县(市、区)调查”:Z市篇,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县域样本[R].2018.
[2]王波.政治学基本人性假设的再探讨——论政治理性人的基本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07(6).
[3]常健.论经济理性、社会理性与政治理性的和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4]陈永国.理性人:政治理性与经济理性的有机结合[J],党政论坛,2011(5).
责任编辑: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