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调查研究
访谈法
一、什么是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讨论而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访谈的类型和特点
1、访谈的类型
据访谈涉及的人数多少,访谈可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根据访谈的内容是否是由标准化的问题组成可分为结构式访谈或非结构式访谈。
根据访谈的次数可分为一次性访谈与重复性访谈。
根据访谈者与访谈对象接触方式的不同,不可分为面谈和电话访谈、互联网访谈。
(1)个别访谈
(2)集体访谈
集体访谈的注意事项
①对参加座谈的人进行选择,使参加座谈的人具有各方面的代表性。
②参加的人数不宜太多,7--8人较为合适。
③访谈者态度诚恳谦虚,不摆架子,并简要地说明调研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以取得访谈对象的信任,理解与支持。
④有意识地创设一种自由、热烈、活泼的气氛,使访谈对象能无拘无束地畅谈自己的真实想法。
⑤访谈者应注意倾听对象的发言,并适时地提出追问的问题,以把问题引向深入。
⑥控制访谈的方向,围绕主题。一旦有人离开主题而滔滔不决时,应适时地提出引导性问题或下一个问题而转向主题。
(3)结构式访谈
结构式访谈是访谈者按照封闭式问卷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访谈者按规定要求回答的一种调查方式。结构式访谈结果易于统计整理、分析。
(4)非结构式访谈
非结构式访谈是访谈者按照访谈提纲或开放式问卷进行访谈,访谈对象的回答不受约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非结构式访谈通常用于探索性研究。
(5)一次性访谈
一次性访谈属横向调查,通常是对某个问题的思想、态度或行为等进行调查,获得的结果一般为静态信息。
(6)重复性访谈
重复性访谈也称追踪访谈,属横向调查。重复性访谈是了解随着时间或环境的变化,人的思想、态度及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以进行比较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的一种方式。
重复性访谈获得的结果通常比较深入,且具有动态性质。
但重复性访谈耗时长、费用高,多用于小样本的调查,如我国对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就常用这种方式。
(7)电话访谈
电话访谈较面谈来说,省时、省费用、具有匿名性。其不足是易遭到对方拒绝,且缺乏面对面的感情交流,难于保证材料的真实性。
(8)互联网访谈
三、访谈法的研究步骤
(一)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准备
1.根据目的设计访谈提纲(根据研究的目的,分析、设计出具体的访谈提纲)。2、联系商洽访谈的时间和地点。3、.对访谈对象的材料搜集和特点分析。
(二)访谈的实施
1.访谈的开始阶段,主要是做这样几件事:打招呼、问好;自我介绍;说明访谈的目的和话题;安排就座与作好设备方面(摄像机、录音机等)的准备工作。
2.提问是访谈中主要的活动,提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提问,决定能够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和访谈的质量。
3. 追问(访谈者就受访者交谈中出现的某些概念、事实、观点、疑问等进一步进行询问,以达到深入了解的目的。)
4.记录
(三)访问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首先注意资料是否按照原先的规定和要求收集的,结构型调查项目有无遗漏?其次注意所收集到资料是否能说明问题,有无所答非所问的现象,对于这一类资料,若不能补救,则应从事整理的材料中剔除。剔除后是否会造成取样偏差,对数字资料,其数字的应用是否符合要求等等,都需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核实审查。然后再将无误的材料进行整理。
问卷法
一般认为,“问卷,就是向调查对象分发印好的表格或卷子,要求其填写答案,然后收回整理、分析和研究。”而运用问卷作为搜集资料工具的研究方法,便是问卷法。
一、问卷的类型
问卷法的类型:结构型问卷与无结构型问卷。
1. 无结构型问卷
这种问卷回答属于开放式,没有固定的回答格式与要求。这种类型的问卷,多用在研究者对某些问题尚不清楚的探索性研究中。
2. 结构型问卷
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是对所有被测者应用一致的题目,对回答有一定结构限制的问卷类型。
结构型问卷根据答案的不同形式还可划分为:
(1)选择式,将问题的几种可能答案统统列出,让答卷者选择一个或几个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
(2)排列式,答卷者对问题的多种答案,依其喜欢、满意程度排序。
(3)尺度式,问题的答案是用1-5,或1-7或1-其他数字表示,填答者将反应显示在一个评价量尺上,让填卷人选择一个或几个能表述自己实际情况的数字。
二、问卷题目的编写规则
1.问卷内容
一般包括如下两个部分:一是事实问题,二是态度问题。
(1) 事实问题
问卷的开头或结尾请受测者填明一些基本资料,也叫做静态资料。如:住所,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民族,职业,经历,宗教、民间信仰,婚姻状况,父母亲职业与教育程度,家庭人数,家庭设备等等。
(2) 态度问题
态度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种是有关意见方面的,如意见、信仰、情感、动机之类;一种是有关价值或人格方面的,如道德观念,进取性格之类。
问卷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a 问题应浅显、易懂,不要超过受测者的领悟能力。
b 一句话代表一个单一事物,不要用两个以上的观念或事件。
c 要用标准的语文叙述或描述,把概念、范围界定清楚。
d 避免主观及情绪化的字句。
e 避免不受欢迎或涉及隐私的问题。
f 问题不要引起误解或争论,即题目不能引起歧义。
g不用或少用假设语句或猜测语句。
2. 问卷的编辑
在结构方面应注意问题的顺序、性质等,在形式方面应注意问题的圈选、安排方式等。
(1) 问卷的顺序
a 时间顺序。先问较近的,再问较远的,或先问较远的再问较近的,不必限制,以有利于施测为先决条件。
b 内容顺序。内容顺序安排要考虑三个方面:属于一般的或通论性的,放在问卷的前面,特殊的或专门的放在较后;容易回答的放在前面,不易回答的放在后面;比较熟悉的放在前面,生疏的放在后面。
c 类别顺序 就整份问卷而言,必然包含好几项,最通常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所谓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项;二类是行为资料,如每天上课的节数等项;三类是态度资料,如对老师的评价、成就动机量表等。
(2)问卷的施测时间
一般情况下,问卷的长度应控制到30--40分钟的回答时间。
(3)问卷的开头谢语及施测说明
问卷的开头通常有一小段客套话,包含说明研究目的与重要性,不泄露隐私、如何勾选等项,这类问题很重要,是控制被测者反应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问卷结果的整理、分析与解释
1.问卷的整理
(1)挑出不合乎要求的问卷,这包括事实资料与态度资料填写不全,理解错误等问卷。
(2)按所选统计方法的要求登录分数或次数。
(3)对于无结构型问卷,则按回答者的内容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去。
(4)对于属于“事实”性的问卷,一般一个题目一个题目登记次数(是、否或其他类别)。
(5)对于尺度式则登记分数,对于态度量表可登记总分。
2.问卷结果的解释
对于问卷的解释,主要是看这些结果是否验证了某些假设,如果没有,可能还要提出一些新的假设或新的研究课题。不能简单地依据统计分析的结论而做出研究结论,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等为依据。
四、问卷法的好处与局限:
从好的方面来说:
(1)问卷可以节省经费,用少量经费就可以调查大量样本。
(2)容易做大地区的抽样,如全国,全省、全市。
(3)受测者可以自由填写,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旁人干扰。
(4)不受采访人员的影响,又可以避免找不到人。
(5)个人隐私不致为人知道,说假话的程度可以减少。
问卷法的另一个优点常被人们忽视,就是所设计的问卷本身常常具有某种“宣传”的效果,具有“传单效应”。比如用来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问卷,便具有宣传“一堂好课的标准”或“一个好老师的标准”的效果。问卷的“传单效应”虽然影响了调查的真实性,但这种问卷若真的能够顺便普及某种教育价值取向,也算是问卷调查“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个潜在优势。 不足:
(1) 最大的弱点是收回率的问题。
(2) 问卷寄还后,不论发现什么地方错了,或误解了原意,均无法补充。
(3) 受测者填问卷时,可能通篇看过后再答,也可能受了亲友的影响。
(4) 受测者对问卷有疑问时,无法获得合理的解释,只有乱填,造成问卷的失真或报废。
(5) 收回的某些问卷有时候是别人代填的。
观察法
一、观察法的概念
观察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运用科学的观察对有关教育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观察法的类型
观察法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这里着重介绍几种实际运用较多的观察方法。
(一)抽样观察法
1. 时间抽样观察法
是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的时间内观察对象的现象和过程的一种方法。例如,进行课业负担现状的观察,在校内就选择下课时间、午休时间和下午课余时间进行观察,统计和记录这些抽样时间内在教室里作业的人数,从而做出分析判断。
2. 场合抽样观察法
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个自然场合,观察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一种方法。例如,进行学校的校容校貌观察,可以选择学校的楼道文化进行观察。
3.阶段抽样观察法
观察者选择某一阶段,对观察对象的状态进行观察。例如,观察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现状,可以选择期末考试阶段,因为这是检验全面安排和实施的典型的阶段。
运用以上方法,必须注意抽样的科学性,以保证观察结果能符合总体情况。
(二)追踪观察法
这是一种长期、系统、全面地观察研究对象发展过程的方法,目的在于获得对象发展变化过程的材料,以便研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常常用在对特殊学生的个案研究上,是一种实验观察类型。
(三)隐蔽观察法
在观察中,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影响是一通病,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观察材料的真实性。为了在对人进行观察时,使观察对象自然、放松,往往采用一些方法进行观察,让观察对象不知不觉,这就是隐蔽观察法。例如: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实施观察时就适合用隐蔽观察法。
(四)综合观察法
这种综合观察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对某一具体观察对象进行观察时,要把眼光扩展到同观察对象有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因素上;二是指在观察某一观察对象时,不单是使用一种观察方法,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把几种相关的观察方法有机地结合使用。
(一)观察准备
目的不在于系统收集科研材料,而是掌握一些基本情况,了解观察对象的特点,以便确定通过观察需要获得什么材料、弄清楚什么问题,然后确定观察范围,选定观察重点,具体计划观察的步骤。
2.制订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
(1)观察目的;
(2)观察重点和范围,一般重点不能多,范围不能太广;
(3)观察提纲,列出需要通过观察获得材料的要目;
(4)观察过程,包括选择观察的途径、安排观察的时间,次数和位置、选择观察的方法和掌握观察的密度等等;
(三)进行观察时必须注意的事项
3.善于抓住引起各种现象的原因。每一种现象的出现,都要能找到引起现象出现的原因,使获得的观察材料具有科研的价值。
4.善于抓住观察对象的偶然的或特殊的反应。作为说明本质问题的是一贯性的东西,但是全面正确地了解问题,偶然的或特殊的东西不是无足轻重的,它对于研究问题的动向,更在启示意义。
5.善于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教育科研中,观察对象往往是人,因此在观察中陌生感容易改变观察对象的常态,良好的关系有利于保持观察的正常状态。
(四)观察材料的记录和整理
(1)评等法
观察者对观察对象评定等级,如在观察记录学生在某一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时,可以分十分活跃、活跃、一般、不活跃、很不活跃五级。记录的方法可以在预先印好的表格上按等级划圈。
(2)频率法
观察者事先将规定好要观察的对象和观察的项目印成表格,一旦出现某一现象,就在表格的相应框格内打上记号。
(3)连续记录法
就是当场在笔记上作连续记录,或借用录音机、摄像机等将现场连续录下。
总之精确、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与科学观察相适应的优良品质素养,不是生出来就有的,天才来自勤奋,才干来自实干。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提高观察水平,获得有价值的观察成果。
个案研究
当研究者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去研究某个特别的对象时,这种研究往往被称为“个案研究”。
(一)个案研究法的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有效地选择研究对象十分重要,这关系到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有价值。研究者应根据个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确定在某一方面具有典型特征的人或事作为研究对象。
2.搜集研究资料
搜集全面的研究资料,是个案研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它有助于研究者对个案的历史与现状有一个比较完整,客观的认识。资料的来源大致有三种,一是个案本身的资料,二是学校有关记录,三是家庭和社会背景。
3.分析与指导
个案研究所搜集到的原始事实毕竟是粗糙的材料,必须对之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处理,通过分析与综合,找出个案的本质特征,然后提出恰当的教育措施,进行发展指导教育。
4.撰写个案研究论文
研究者通过对搜集的个案资料进行精细的归纳整理,经过理论分析和逻辑的推论,形成了对解决该问题一定的观点,并根据分析、诊断的结果制定出指导方案,把初步的感性认识加以探索性的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使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把整个过程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撰写成个案研究的资料论文。
实验研究
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假设—求证”活动。研究者先假定如果采用某种新的教育措施(自变量)就会导致某些教育因素(因变量)发生变化,然后将这种假定付诸实践(实验组和控制组)并以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前测和后测)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因果关系。
一般来说,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较长,实验周期最短也得一年,有的是三、五年甚至更长。因此,从事教育实验研究的人员要有耐心、恒心、信心和决心。
一、实验研究的特征
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8年所作的一项实验研究。研究者先假设:那些被教师认为更聪明的学生,会由于教师的这种偏见而在实际上变得比其它学生更聪明。他们选择一所学校作为实验学校,让几百名学生参加智力测验,然后从中随机抽取了20%的学生。他们告诉教师说,这些学生的测验成绩最高,因此最有培养前途。一年以后,他们又对这几百名学生进行了测验。统计分析表明,上述20%的学生其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其余的学生。实验结果证明了研究者的假设,即教师的期望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育实验研究具有如下关键特征。
1、假设
教育实验研究以教育“假设”为研究的起点。教育假设是一种因果关系的陈述,它假定某些自变量(如教师的期望)会导致某些因变量(如学生的成绩)的变化。在这一点上,教育实验研究与所有科学实验是一致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所做的“从一个高塔上把重物抛下来”的实验,即是由于不满于亚里士多德有关“重物下坠速于轻物”的说法,进而提出“物体自高处落下,如不遇空气的阻力,不论其轻重大小,必同时达到”的假设而做的。无论是科学实验还是教育实验,“假设”是实验研究的灵魂。教育实验研究者可以验证他人提出的教育假设,也可以验证自己的教育假设。
2、验证
研究者在实验开始时往往需要对因变量进行测试(即前测);在实验结束后再对因变量进行测量(即后测)。比较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值就可以“验证”假设。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没有影响,从而推翻假设。如果有差异,则可证实原假设,即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影响。
3、控制
为了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实验者必须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比如使所选定的实验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使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封闭性;或者在实验组之外另设定一个控制组以便排除某些干扰因素。在设置实验组和控制组时,实验组和控制组最好是随机选派,并尽可能使它们的所有特征和条件都相同。不同之处只是在实验中实验组(如被老师认为有培养前途的20%的学生)接受实验刺激;而控制组(即其余80%的学生)则不受实验刺激的影响。
由此看来,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是“假设”、“验证”和“控制”。与之相对应,教育实验研究一般具有三个基本要素:自变量与因变量、前测与后测、实验组与控制组。
二、实验研究的实施方法与设计
1、根据假设提出实验课题
例如,研究者假设,如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自学辅导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成绩,则提出“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这一研究课题。在确立实验课题时,需要进一步阐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验假设和实验课题实际上已经蕴涵了相关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当“自学辅导教学”作为自变量时,实验研究的因变量可以是“学生的注意力”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2、选择实验组和控制组
在选择实验组和控制组时,往往采用“匹配”和“随机指派”两种方法。由于找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几乎不可能,所以教育实验研究更多地采用“随机指派”的方式。比如研究者若要将50名学生分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可以将这些学生随意地按顺序排列,然后将号码为奇数的学生分到实验组,将号码为偶数的学生分到控制组。
3、实施实验刺激并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前测和后测
比较分析两个组前后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别,得出实验刺激的影响。实验刺激的影响=实验组的前后测的差分-控制组前后测的差分。其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实验组:前测1…………实验刺激…………后测1
控制组:前测2………………………………后测2
上述经典的实验研究大体上能够消除实验干扰因素,因而也被称为“标准实验”或“真实验”。如果缺乏这种“标准实验”或“真实验”中的一个或多个“要素”,则被称为“准实验”或“前实验”。
广义上的“准实验”包括了“前实验”。“准实验”的基本形式是只有实验组而没有控制组,只有后测而没有前测,这种做法一般被称为“仅后测实验”(如下图所示)。
实验组:实验刺激……………………………后测1
表面看来,“仅后测实验”由于既没有前测也没有控制组,使后测的结果缺乏基本的参照而几乎无法比较,也使“仅后测实验”看起来几乎没有资格称为实验研究。不过,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实验者总能从不同的渠道(比如学生入校前的成绩或者参与实验前的某次比较大型的考试成绩)考察实验组的原有状态,并以此作为后测的比较参照对象。例如,实施“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的研究者可能由于条件所限或出于研究伦理的考虑而没有特别地实施前测,但前测实际上已经隐含在实施“自学辅导教学”前学生的各类考试、练习或行为表现中。这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性”的前测,因此这种做法也被称为隐性的“单组前后测实验”。
“仅后测实验”不仅是一种隐性的“单组前后测实验”,而且也是一种隐含了“控制组”的实验。比如,某校实验班以“自学辅导教学”作为实验刺激,并以实验班参加本地区统一命题考试成绩作为后测结果。虽然该实验研究事先未指定对比班,但以参加同题考试的本校同年级自然班学生的成绩作为比较的依据,以此来考察“自学辅导教学”与传统讲授法的教学效果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
虽然“仅后测实验”因缺乏“前测”而不便于“前后测比较”,又因缺乏“控制组”而不便于“参照”,但也有其可取之处。比如,它因没有安排实际的“前测”而避免了“前测”可能给实验带来的干扰;又因没有安排实际的“控制组”而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实验研究中可能出现的“亨利效应”。“准实验”是在保持一般实验研究的基本特质的前提下,根据教育实践的特殊性所做的变通与调整。
如此看来,“准实验”不应该被视为“退而求其次”的不严格的实验研究。相反,由于它既保持了“科学实验”的一般特性又关照了“教育实验”的特殊要求,应该被视为“真实的教育实验”。“准实验是在实验研究方式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更贴近实验条件的变通实验操作,使实验法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从这个意义上看,准实验给实验法增添了活力,它是实验研究方式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进展,为实践向实验的转换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与中介方式。”
三、实验法的要求
1.恰当地选择对照班级
首先,实验的对照班一般在同校同年级中选择。其次,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时,要给老师们做好思想工作。使他们认识到,从事实验班、对照班的工作,同样都是实验研究工作,都将对实验成果做出一份贡献。避免对照班的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和无意义的猜测。第三,实验班和和对照班在人数、年龄、性别、智商、家庭辅导条件及主试等方面都应大致相同。这样得出的实验成果才有推广价值。
2.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
所谓无关变量并不是与实验效果无关的变量,而是指除实验因子外影响实验效果的其他因子,只是这些因子不是实验所要探究、关心的实验因子。有些无关变量是无法控制的,如教师素质,虽是同等学历,同样教龄,但能力方面必然有差异。有些变化的、偶然的无关变量是可以控制的,也应该控制,这包括:
①控制实验对象、人数,最好不要中途转出、转入,保持实验前后大致相近。
②控制时间,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过程中都不能任意加班加点,延长学时。
③控制实验教师,一般不能中途调换。
④控制随便使用教学资料。
⑤控制对照班模仿实验自变量,或为避免作为对照班而蒙受损失,不按常规教学。如调换教材,改变教法,淘汰差生等作法。
四、实验研究的过程中要收集和积累的资料
(1)实验的计划(方案、工作计划)
(2)实验的设计(包括课堂教学设计)
(3)实验的教学方案或课堂实录
(4)各次测验的试卷和学生的成绩单
(5)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实验方案的处理、学生反应、学生心理情况和环境因素
(6)各种偶发事件,等等。
行动研究
一、什么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法是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教育教学实践方法。所谓行动研究,就是“将「行动」与「研究」二者合二为一。
二、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
四个环节: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设想、行动、观察和反思。
九个步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理论探讨、形成策略、拟定计划、实施行动、收集资料、整理描述、评价解释、修正计划进入下一轮更高层次的研究。
四个环节:
设想、行动、观察和反思。
1、“设想”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理论探讨、形成策略、拟定计划
设想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动态性,开放性,可行性。
2、行动
行动者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有目的 、负责任、按计划采取的步骤。
课堂教学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上课,也包括相关合作者的听课。
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3、观察
对行动的背景、行动的过程、行动的结果尽可能详细的了解。
观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深入现场,对行动所需要的信息进行记录和收集、处理、综合,对行动后的结果进行评价,以确定目标实现的程度。
1.收集书面文件:(1)学生的书面作业(2)教师的教案 (3)其他文件
2.观察和记录情境 :(1)本人观察记录 (2)他人观察记录
3.访谈与记录
4.书面调查:(1)设计结构性问卷 (2)进行施测 (3)资料分析
5.记研究日志
(一)写研究日志
一般教师撰写研究日志可包含的项目有:
1.事件:是行动研究中具有意义的事件标题,可以以教师第一人称写,也可以以学生第一人称写。
2.脉络性资料:例如发生日期、地点、参与者、其它看起来可能对研究重要的事。
3.事件描述:将事件始末做事实的陈述,尽量避免教师主观的价值观点,只需要做事实的介绍就可以,因为教师在往后的发现与领悟,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诠释。
4.事件解释:此部分教师主观的说明事件的原因、诠释事件,甚至可以反思自己在整件事件中的角色(其实这才是重点),教室内现况与预期的差异以及对教师的启示。
5.修正行动:此部分并非行动日志必备的内容,假如事件的震撼够强,往往会对教师产生影响,甚至立即提供教师反省其行动。行动的过程中并非一定要忠于计划构想,教师可以根据立即的经验作立即的修正,并不需要到第二次循环才修正计划,若教师没有如此的感受,修正行动在日志上可以省略。
另外对于开始尝试写行动日志的教师,我们有一些建议:
个人发展自己的撰写风格,没有一定的格式。
日志要坚持经常写。
可以将部分感受体会与伙伴口头分享,往往可以促进自己的思考。
每一页均要留白,以提供往后新增变化。
尝试画图表示,特别是时间不够时,以图表示事件的重点,留下线索可以第二天再回忆书写。
4、反思
对行动结果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思考,确定下一步行动是否需要修改,以及如何修改。
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
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整理描述:即对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与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出本循环过程和结果,勾画出多侧面的生动的行动过程。
评价解释:即对所整理和分析的数据和实施进行说明,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做出分析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性,从而决定基本设想、总体计划和下一步行动计划是否需要修正,应做哪些修正,从而形成新的判断和新的构想。
修正计划或写出报告:
修改后的计划方案既是前一个循环的结束,又是下一个环节的中介,在新的计划方案引导下,进入新一轮行动,行动研究就是在不断的循环中发展。在全部研究完成之后,对整个研究工作做出总结,发布研究成果。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研究背景,理论依据,目标内容,实践操作,效果结论及思考与建议等。
三、注意事项
1、建立行动研究法和其它研究方法结合的模式,可以在其它研究到一定程度后实施行动研究,也可以在行动研究取得一定成效后,再采用实验等方法,进一步探索教育规律,使各种方法相互间取长补短。
2、参加行动研究者,应具备相应知识和能力,要有科研精神和正确态度,会利用各种资料,做到先理解后操作,以减少盲目性。
3、研究的目标,定位不要过高、理论性不要过强,重点是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教师素质,研究方法上从实际出发,不受束缚。
4、要提高行动研究的科学性、规范化,多争取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以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
- 1001磁力搜索
- 1002电商网站的大数据分析统计平台数据集
- 1003李白也羡慕:北大博导抖音吐槽学渣女儿,中科院物理大神用电磁学纠正异地恋
- 1004无锡全网优化
- 1005网络流行语躁起来_说唱里躁起来英语怎么说
- 1006磁力狗 最佳cili8(BT磁力狗) v1.0.0
- 1007这档最猛香港综艺,不止尺度大这么简单
- 1008防止暴力破解ssh的四种方法
- 1009查悦社保软件2023最新版v3.8.4 安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