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玉玊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邵燕君主编、王玉玊副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以下简称《破壁书》)自2015年冬开始编写,2016年起在《天涯》杂志连载,到如今出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整个编写、修订的过程中,这部词典都在不停地生长着,如2016年9月整理出书版时增加了“唯饭”“CP饭”“团饭”等词条,2017年2月修订时又增加了“肝”“痛车”“直播”等词条,即使是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家还在微信群里讨论着新增词条的话题。
2017年“打call”一词忽然流行起来,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网络上随处可见“为……打call”的句型,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赞美、支持,转而到了8月左右,百度百科“打call”词条错将“打call”解释为“打电话”忽然成为一个众人皆知的笑话,随即“打电话”便替代“打call”成了新的流行词。类似的情况无时无刻不在网络社交媒介中上演,形形色色的网络亚文化圈子正瞬息万变、生机勃勃地发展着,每天都有新的梗被发掘,每天都有新的词被使用。与之相应的,我们的《破壁书》也便不断地生长、变动着。
但《破壁书》也并非不加遴选地收录所有网络流行词——那其中的大部分忽生忽灭,很快就会被人们永久遗忘——而是选择其中稳定持久、有生命力和生产性的词条,特别是那些可以体现某一或某几个网络亚文化圈生态、文化脉络、精神特质与情感结构的词条。比如说,《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15年十大年度热词包括:“获得感”“互联网+”“颜值”“宝宝”“创客”“脑洞大开”“任性”“剁手党”“网红”“主要看气质”,而其中被《破壁书》作为词条收录的仅有“颜值”“剁手”“脑洞”和“网红”四个。作为年度热词,《咬文嚼字》编辑部选出的10个流行词极好地展现了当年的流行风向、新闻热点和大众文化心理,但对于《破壁书》而言,“获得感”“互联网+”“创客”三词来自主流媒体而非网络亚文化圈,且在网络亚文化社群中的实际使用率也不高,“任性”“主要看气质”“宝宝”三个流行语虽然红极一时,但流行的时间并不长,及今已然“过气”,均不能入选。反观“颜值”“剁手”“脑洞”“网红”四个词,则真正进入了日常生活,长期存在于人们的口头笔端,有效表达了当代人某种长时段的生活态度。以“颜值”为例,这个将表示面容、容貌的日文词“顔(かお)”与表述数值的“值”结合起来的新词义为“容貌的好看程度”。
《破壁书》中“颜值”一词的释义中提道:
颜值的诞生,背后是网络中“看脸”文化的盛行。回避价值判断的大趋势下,“颜值即正义”作为无逻辑的逻辑,成为通行于世的新法则。……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无法相信宏大历史,也无法做出价值判断,在中国社会日益板结的社会结构中,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突破,于是……将许多无法直说的复杂状况,解构为简单粗暴地看脸。[1]
“颜值”与“买买买”“剁手”等词一道,半真半假地借用享乐主义的话语解嘲了当代社会宏大叙事解体、价值虚无的生存现状,同时也密切地关联着中国娱乐工业向日韩爱豆体制转型、饭圈文化在网络社群中兴起等新的文化状况,因此才成为《破壁书》中的一个词条。
按照这样的原则,《破壁书》共分为“有爱的羁绊——二次元·宅文化”“逛展子、买本子、混圈子的幸福生活——同人·粉丝文化”“宅腐双修、基本国情——女性向·耽美”“网文兵器谱——网络文学”“虚拟世界、游戏人生——电子游戏”“与土豪为友,做人生赢家——社会流行词”六个单元,目前收录了110余个一级词条,每个一级词条下设若干二级词条。比如“有爱的羁绊——二次元·宅文化”单元中的重要词条“二次元”便同时包含了“三次元”和“次元壁”两个二级词条。“二次元”指日本动画、漫画、游戏作品中呈现的二维世界,同时也可以指称由日本动画、漫画、游戏及相关产业构成的产业链,及受到这种文化影响的各类网络亚文化[2]。与之相对的,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主流文化空间就被称作“三次元”。“二次元”文化爱好者恰恰是在“二次元”与“三次元”的隔膜与对立中建立社群认同的。这种隔膜就被称作“次元壁”。在“次元壁”内“圈地自萌”、排除“三次元”影响的愿望与打破“次元壁”、进入“三次元”的矛盾愿望,长期共存于各类二次元亚文化圈中,构成了这些圈子重要的文化生态,也是诸多分歧、争执的导火索。唯有将“二次元”和与之同源的“三次元”“次元壁”放在一起进行解释,才能理清三者间的关联,以及“二次元”作为网络亚文化圈的结构方式。
《破壁书》由以下青年学者共同撰写完成:林品(二次元单元负责人,同时参与社会流行词、女性向等单元)、高寒凝(二次元单元负责人,同时参与其他六个单元)、肖映萱(女性向单元负责人,同时参与同人、网络文学等单元)、郑熙青(参与女性向、同人等单元)、王玉玊(同人单元负责人)、叶栩乔(同人单元负责人)、吉云飞(网络文学单元负责人,并参与游戏单元)、李强(网络文学单元负责人)、陈新榜(参与网络文学单元)、傅善超(游戏单元负责人)、王恺文(参与游戏、网络文学、社会流行词等单元)、秦兰珺(参与游戏单元)、薛静(社会流行词单元负责人)、陈子丰(参与社会流行词、网络文学等单元)。我们大都是在北京大学邵燕君老师的网络文学课堂上结识的,性情相投就成了伙伴,在邵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共同进行着网络文学及网络、二次元文化的研究探讨。
我们这群作者,既是当代文学与流行文化的研究者,也是各种圈子的“常驻人口”, 比如林品师兄是“哈利·波特”圈知名Coser;寒凝师姐在科幻圈、古风圈、游戏圈、动漫圈都贡献了可观的产出,并因成为陈伟霆粉丝而涉足粉丝文化研究,常在社交平台上撰写“粉圈”小论文;熙青师姐是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的官方译者,同时也是AO3(著名欧美同人网站)的爱好者,持续不断地将很多圈子的英文同人(同人即建立在已经成型的文本基础上,借用原文本已有的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基本故事情节和世界观设定所做的二次创作)[3]译为中文,供中国粉丝阅读;映萱师姐是中文广播剧圈的忠实爱好者,是韩国偶像组合东方神起的粉丝,还在微博开了个推文号,长期推荐各类耽美(以男性同性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小说;薛静师姐一边混迹于娱乐重镇豆瓣八组,一边给各大媒体撰写文艺评论;李强师兄和云飞是网文评论区的活跃分子,在写论文之外还贡献着优质长评,云飞还是最早把中国网络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情况介绍到国内的研究者;栩乔是《仙剑奇侠传》系列的粉丝,长期创作《仙剑》同人文;善超小师叔精通各类欧美游戏3A(游戏评级指标中的最高级)大作,还曾经专门研究过电竞直播领域;恺文同样热爱游戏也热爱网络文学,毕业后进入游戏相关领域工作;我则是古风圈的忠实爱好者,同时是日本偶像组合ARASH的粉丝,对日饭圈比较了解。
故而我们对于各个网络亚文化圈的深入研究,并非民族志式的调研,而是以学者粉丝的身份进行入场研究——首先以粉丝的身份最深入地理解各个网络亚文化圈的历史、文化、情感,表明我们的立场与态度,讲述我们的故事,这种感性经验具有任何客观分析都无法替代的意义;然后再以学术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鲜活的经验与记忆,并使之勾连于更扩大的社会、历史、文化情景。
集中编写词条的那段时间,从中午开始的讨论常常会一直持续到晚上,先是共同挑选关键词、划分单元,然后大家分头写词条释义,再按照单元顺序逐词讨论、修改、定稿。要逐个考证关键词的语源和流变,找到代表性的(如最早的和影响力最大的等)人物或作品,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去伪存真。唯有对每一个圈子都有相当的了解,才能充分体察每一个词条的由来脉络,及其背后包含的圈内生态、文化心理,同时依托于平日所学,给予学术性的观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由我们这群接受过学术训练而又混迹于不同圈子的作者来编写这部网络文化词典才显出了必要性。
我和栩乔主要负责“同人·粉丝”文化单元词条的撰写工作。那些我们喜欢的东西——漫展、Cosplay、同人、古风圈……在我们笔下一点点从单薄的词语变成骨肉丰满的文句,一点点复原出那些小圈子原本生动鲜活的样子,再想象一下这些文字终将付梓,把我们的心意传递到更多人手中,这真是一个极有成就感的过程。邵老师所说的为自己心爱的东西树碑立传,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词典的最终形式,也是在一次次讨论、聚餐中渐渐形成的。比如说附在每个单元末尾的小剧场,就是一次聚餐中产生的“脑洞”。最初是想给每个作者起一个符合其自身气质的昵称,比如恺文是“中二王”,林品师兄是“正太林”,吉云飞是“吉良辰”,映萱师姐是“御姐肖”,我是“女王玊”,而栩乔是“忠犬乔”,等等。后来便衍生出了每个单元的作者们建一个微信群,在群里用该单元的关键词进行一个小剧场对话的设想,最终就形成了六个“欢脱”且“接地气”的小剧场。此外,我们还为每个单元出了一份单元测试题,还专门找了一个下午坐在一起“考试”(除了自己参与出题的单元以外,其他单元的卷子全答一遍)。这也让已经许久没有考过试的我重温了一把高中时代的“题海”时光。
以前人们说“隔行如隔山”,现在的情况大概是身处不同的圈子就仿佛隔了一个世界,社交媒体提供的日益完善的筛选功能更加剧了这一状况,各个圈子中层出不穷的圈内“黑话”更是使得意外闯入的“外来者”连圈里人究竟在说些什么都看不懂。
不同圈子间的差异是方方面面的。要喜爱、融入一个圈子,首先要接受的是圈子独有的审美风格。比如说对于Cosplay(英语词组Costume Play的缩写,指一种模仿ACG、影视作品中某个角色或其他知名人物形象的衣着、饰物、发型,将自己装扮成这个角色的行为。)[4]而言,还原动漫、游戏角色样貌的服饰、假发、美瞳、妆容都是必要之物,圈内人会在此基础上评判Cosplay是否贴合原著人物,是否如原著人物一般美丽、可爱,或者帅气。但在圈外人看来,就常常觉得这些是难以接受的“奇装异服”“非主流”“杀马特”。再比如韩娱粉丝圈往往对偶像明星的身高非常重视,很多时候“一矮遮百美”,身高优势甚至可能成为一个偶像明星是否为人喜爱的先决条件。但日娱粉丝圈对此就没有太多执念,不久前有微博博主@新宿地下D针对日本偶像明星的身高发了一条调侃性质的微博:“一条一米六五的河能淹死多少主唱”,日娱粉丝们便纷纷在这条微博下留言,以一种善意的“自黑”态度讨论自家偶像如果站进这条河里,究竟是直接没顶,还是会在水面上露出额头。或显著或细微的审美差异总会存在于各个圈子之间,存在于亚文化圈子与大众流行文化之间,而某种审美风格一旦在个人处成立,就不会仅仅保留在圈内,而会影响个人看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接下来便要了解圈内名作、圈内规则(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作为圈里人的义务,等等,比如近年来反抄袭、反侵权、反对付费资源的免费共享几乎成了各个圈子间的通约)、圈内“大大”(圈内知名的创作者或资源整理发布者等)、圈内“黑话”。不同圈子的文化脉络、封闭程度与组织化程度不同,产生的“黑话”数量和更新速度差异也比较大。比如说古风音乐圈的“黑话”数量就相对较少,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古风圈始终追求一种古典的审美风格,故而对于语言的纯粹性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近年来古风圈一直在谋求主流化,姿态较为开放。反观日娱粉丝圈,“黑话”便层出不穷,这个圈子向来比较封闭,再加上对中文和日文的综合利用,就造就了很多外人闻所未闻的语词与句法,太多词语仅仅局限在这个小圈子中使用,没有任何社会流传度,以至于《破壁书》中也不便涉及。
此外还要日常更新圈内重要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新闻。比如说,对于游戏《仙剑奇侠传》系列粉丝而言,农历七月十四日是朝祈(《仙剑奇侠传六》的主人公越今朝、越祈)庆生日;对于小说《盗墓笔记》的粉丝而言,2015年8月17日是吴邪与张起灵十年之约到期、张起灵自长白山回归的日子;对于日本真人偶像团体NEWS的粉丝而言,9月15日是团体结成日;等等,在这样的日子圈内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庆祝纪念,2015年8月17日长白山人满为患、“静候灵归”,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每个圈子内部也绝非铁板一块,常常会分出各种针锋相对的小阵营,比如说真人粉丝圈内粉与黑、唯饭(只喜欢团体内某个人的粉丝)与团饭(喜欢某个团体全员及成员间相处模式的粉丝)之间剑拔弩张,比如说古风圈内主张商业化与反对商业化的两方争执不休。这些对立有的旷日持久,有的倏忽而过,但总体而言从未止息,贡献了许许多多的圈内新闻热点、八卦杂谈。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其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中提到,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民族国家之建立,依托于线性的时间观念,以及统一的民族语言。实际上各个网络亚文化圈也在无意识中重复了这样的建构局部的想象共同体的模式——一方面层出不穷的“黑话”成了圈内独有的通行语,另一方面所有共度圈内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的圈内人也在共享着一套不为外人所知的历史与时间。特别是在大城市中,个人日益原子化,依托于地缘、血缘的共同体正在迅速瓦解,各式各样的网络亚文化圈实际上正作为其代偿,建立着一种新的、以共同趣味为依据的情感共同体,这种新的情感联结方式被命名为“羁绊”。
《破壁书》中遴选的所有词条,都是在这样的网络亚文化圈自我构建过程中诞生,然后逐渐扩展到更为广泛的文化、社交领域中去的。因而每个词背后实际上都包含着圈子中丰富多彩的故事,我们在撰写词条的过程中也力图将这些故事呈现出来,而非单纯地梳理词源、解释词义。
林林总总的网络亚文化圈又并非是绝对隔绝的,或者说恰恰相反,这些圈子间总是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一方面是因为作品的同人创作与跨媒介改编造成的圈子交互。以小说《盗墓笔记》为例,这本是一部男频(主要由男性创作和阅读、满足男性需求的作品,与女频相对)网络小说,后被女性耽美粉丝发掘,成为耽美同人的热门题材,因而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随后便衍生出了同人中文广播剧、同人古风歌、同人绘画与漫画、同人手作、同人Cosplay作品,以及官方漫画、官方动画、电影电视剧等各式作品。沿着文化产业链与同人衍生链,《盗墓笔记》跨越了包括耽美同人圈、中文广播剧圈、古风圈、国漫圈、Cosplay圈、手作圈、国剧圈、真人偶像粉丝圈等诸多网络亚文化圈,《盗墓笔记》固有的文化内涵与审美风格也不可避免地对这些圈子产生影响。比如说古风圈在大规模的《盗墓笔记》同人歌出现之后才开始比较广泛地接受现代风格的词作,又比如说《盗墓笔记》的电影、电视剧造型风格实际上鲜明地借鉴了Cosplay中的若干元素,而这些元素又肇始于同人手绘与漫画作品。
另一方面则是人在各个圈子间的迁徙流动。借用麦克卢汉的说法,混圈子的年轻人就如同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永远会寻找最有趣、最自在的居留地。如前所说,网络亚文化圈是依据兴趣建立的网络社群,随着兴趣爱好的转变和丰富,个人也会逐渐向新的圈子迁移。在当代青年人中,同时置身于若干圈子,一方面扩展发掘新的圈子一方面淡出某些已经不太感兴趣的圈子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各种圈子因而便以人为纽带被联结在一起。一些外部原因也会导致粉丝在圈子之间迁移,比如近年来中韩关系紧张便导致了大量韩娱粉丝转向日娱及国内娱乐粉丝圈,并将很多韩娱独有的文化、“黑话”及应援方式(支持偶像的方式)带入了日娱及国内娱乐粉丝圈。
在所有网络亚文化圈中,以日本动漫为中心的狭义“二次元圈”无疑居于核心地位,广泛地影响乃至孕育了其他许多圈子,特别是“二次元”的审美风格与叙事形式,几乎成了这些圈子区别于主流媒体、传统文艺的共有特征。各个网络亚文化圈不断地通过区隔与对立确立自我认同,但地下却是水系贯通、源流相继、彼此相连。我们这群作者虽然大都可称“二次元人”,但也都混迹于各自不同的圈子。在相互念稿、安利的过程中,我们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并通过纵观不同圈子间的共性与差异,渐渐勾画出网络二次元圈子的整体图景。
各个网络亚文化圈同主流文化间也存在着复杂的交互关系。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打call”一词,其最初进入中文语境、表达对人、事、物的赞美应始于百度oricon吧。Oricon也称日本公信榜,是日本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排行榜,因而oricon吧便是一个以讨论日本流行音乐及Oricon榜单为主题的日饭聚集地。如前所说,日饭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但再封闭的圈子,在其中生活的人也必然要同时面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打call”一词便在这样的过程中从日饭圈走入了国内娱乐粉丝圈,最后甚至被官方主流话语所征用。但这样的词语流转常常会导致词义转变。对于娱乐粉丝圈人而言,即使使用“打call”一词表达“赞美、喜爱”之意,他们心中也同样明白这个词的本义是指一群宅男站在自家偶像演唱会的观众席上,整齐划一地喊着口号舞动荧光棒,故而这样的“赞美”总带有某种狂欢的意味。但主流社会却缺乏这样的文化背景知识,以至于出现了“我为祖国母亲打call”的用法,在饭圈人看来便多少显得有些怪诞、不够庄重了。“宅”是一个更为典型的在主流文化中被误用的词。“宅”来自日语词“御宅(おたく)”,是日本漫画、动画、游戏、轻小说爱好者对彼此的称呼,但由于汉字“宅”本身有“家宅”的意思,所以进入主流文化后就被误用为“家里蹲”,这一误用义又被与原本的御宅族们联系在一起,加强了“动漫、游戏迷整天待在家里不出门,社交能力差”的刻板印象。
《破壁书》存在的意义之一,便是帮助人们理清这些词的源流与本义,每个词条附带的造句和每单元的小剧场则可以让读者更为直观地体会到这些词使用的语境以及表达的情绪。当然正本清源不是为了固守本义,词义的流变也不可能有片刻停息。唯愿二次元人与三次元人、看电视的父母与看动漫的子女之间少些误会,多些理解,少点隔膜,多点宽容,于我们而言便是幸甚之至了。
每一个网络亚文化圈都是一方小天地,每一方天地里都自有一番山河日月。衷心希望《破壁书》可以成为一张地图,带着我们穿越垂花掩映的小巷,或是岔路蜿蜒的地下城,瞥见那一个个精心搭筑的小世界中的各异风景。再抬头时,便见众生喧哗、星汉璀璨。
注释
[1]引自《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第六单元《社会流行词》中的“颜值”词条,该词条编撰者为薛静。
[2]参见《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第一单元《二次元·宅文化》中的“二次元”词条,该词条编撰者为林品。
[3]括号内注解引自《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第二单元《同人·粉丝文化》中的“同人”词条,该词条编撰者为郑熙青。
[4]括号内注解引自《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第二单元《同人·粉丝文化》中的“Cosplay”词条,该词条编撰者为肖映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