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理论
作者:张锦 等
责任编辑:徐辉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来源:《当代电影》2024年第9期
论人的客体化与主体化
——观察技术谱系中的电影之思
张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研究中心编审
提要:欧洲近代经验科学和观察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欧洲的认识论体系和社会实践方式。在欧洲近代的观察技术中,例如从“暗箱”到“立体视镜”的转变中,当几何光学的位置被解剖学和生理光学替代时,可视性就不再停留在物体表面,而是在身体领域逐渐向器官和系统深入,生物学使人被客体化为经验科学和观察技术以及解剖学的对象,精神分析则位于把人的精神客体化的特殊位置上。但是在这种实证医学对人的客体化过程之中,对人的补偿恰恰是人同时被主体化。本文因而在观察技术的延长线上,在技术与人的关系中,尝试以福柯关于19世纪“人的科学”的理论建构方式来讨论电影,也就是把电影放置在人的主客体化上,既讨论其作为观察技术将人客体化的维度,又讨论其对人的主体化的再现,进而在本体论与技术、文化、历史-政治、客体化与主体化等多个层面思考建立一种作为“人的科学”的实证化电影批评的可能性。
关键词:电影批评 客体化 主体化 几何光学 生理光学
详见《当代电影》2024年第9期第24页
AI能通过“画钟测试”吗?
——大脑电影、AI算法与阿兹海默症
周厚翼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4级博士研究生
提要:德勒兹的“大脑电影”构想指向了“大脑-电影-世界”同构的“神话”,“人工智能(AI)电影”可被视作大脑电影的现实摹本和技术修辞。AI算法不仅加速了电影的“脑膜化”和“脑膜”的“电影化”,还延展了“大脑电影”与“AI电影”的范畴,使得屏幕内外的人-机关系更为复杂。然而,“大脑即银幕”的未来可能并非“新大脑”的诞生,而是预示着“阿兹海默症”的潜在风险。“千年虫”“愚人船”和“恐怖谷”这三个媒介隐喻揭示了AI时代影像媒介的神经退行症候:多路影像的时间崩坏、同质影像的模型自噬、故障影像的表意谵妄。相对于“图灵测试”,“画钟测试”与康德“综合说”结合,将焦点转向神经退行分析;或可以此对算法驱动的大脑电影进行知觉诊断和“症候阅读”。“完整钟面”的时间、构形、表意观念引导我们反思AI时代大脑电影与阿兹海默症的隐喻关系,藉此认识到“将电影与大脑、进而与世界同构”的操作既是一种创见,也伴随着隐忧。
关键词:大脑电影 AI算法 画钟测试 故障艺术 阿兹海默症 症候阅读
详见《当代电影》2024年第9期第34页
从早期“科学诗意电影”中的技术媒介考古——以让·潘勒维的动物影像实践为例
周子渝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讲师
提要:本文借鉴法国科学及自然电影制作人让·潘勒维,于20世纪30至50年代创作的动物题材影像,从其被称作是“科学诗意电影”及阐释“新动物学戏剧”理念的作品梳理中,重新思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法国前卫影像、先锋电影与彼时超现实主义浪潮、视觉技术更新及欧洲生物学转型的互动历史。最终,将其置于早期电影与科学学科交叉演进的考察之中,尝试提供一种非人类视觉经验的生成逻辑与“前史”关联,从中发现可供当代生态电影媒介考古及谱系回溯的补叙可能。
关键词:媒介考古 科学诗意电影 动物影像 视觉技术 超现实主义
详见《当代电影》2024年第9期第44页